此贴在2014/2/12 20:11:34被*haoyi007*编辑过
1 前言
《交往与空间》,作者扬•盖尔。本书是北欧出版的最为成功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名著之一。书中对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支持或阻碍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尽管欧美各国的具体条件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但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世界性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设计指导价值。
2
对全书结构(概念结构系统)的评价
阅读任何一本书,都需要对书中的概念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概念是对存在的感知进行思考的起点,它是就感知对象进行推导思维和表述的载体。就内容上,概念包括所指对象和语言符号两部分,语言符号是对客体感知赋予语言描述和界定分类。
本书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第二章,规划的先决条件;第三章,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第四章,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开篇作者区分了几种户外活动行为即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并提出了交往的重要性。户外活动行为包括必要性活动,自主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指那些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不得不发生的室外行为,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包括上班,接见朋友,出行等,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不受室外环境质量的影响,但好的室外环境可以延长人们在室外的停留时间;自发性活动主要指只有在人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的室外行为,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等。这种活动行为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是设计参考的重点所在;社会性活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获得信息,而只要改善场地的条件,保证人们能在同一空间中停留,这种交流就会产生。之后作者分章节的梳理了交往与空间中集中设计类型的公共空间的具体,而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由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诉求出发,最终落实到各种公共空间的具体设施对人的活动或是交往的影响。
3 对全书话语性总结研究
通过上述概念性结构系统总结,如何通过空间的设计未增加人们相遇的可能性以及耳闻目睹众生相的机遇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是我们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扬-盖尔在本书中提出了物质环境设计对城市空间及居住区的活动模式影响的三个目标:增加人活动的数量、增加活动持续的时间、增加活动类型的多样性。由此提出设计上的建议与观点。经过话语性总结,提炼作者部分主要思想,可作为我们分析场地、解决设计矛盾的指导原则。
3.1慢行交通
首先,汽车城市和步行城市有着完全不同的规模尺度。大多数感觉器官天生惯于处理以5—15km/h的步行和小跑所获得的细节和印象,如要使快速运动的人看清物体和人,就必须将他们的形象大大夸张,所以快速的独立的交通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知尺度。其次,户外生活是各种活动的数量和持续时间的产物,当人们快速地从身边的人群中掠过的时候,也大大缩减了交流产生的时间条件。因而,慢行交通对人的交往产生的作用极大,而逗留时间的延长比慢速交通的作用更大。
这就是为什么公交出行可以得到更大的外界信息量,坐火车的时候甚至可以交流到相互交换名片的程度了。所以,在城市外围使快速交通变为慢速交通,把汽车停放在城市外围或居住区边缘,然后再邻里单位中步行50—150m到家,这样就可以把人的注意力从城市道路上解脱出来放在周围的环境上,增加了人与人照面的机会。这一原则在欧洲住宅新区中越来越常见。
3.2功能的综合与集中
综合意味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能够相互融合或并行不悖,综合并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综合,而是在非常细小的尺度上的各种活动和人在实际上的综合,重要的是工作、生活在不同建筑中的人能否使用相同的公共空间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关系。
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逐渐摒弃功能主义,让每个区域的功能趋于综合化,使得空间更有生气和活力,也减少了时间性单向的交通压力。但我们的城市规划还是喜欢搞单一功能的商务区,高科技园,大学城。还有,现在的很多步行街的设计都只有单一的结构,比如只有单一的零售业或者餐饮业,这必然就将除此类消费目的之外的人群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就较少了步行街的活力。而如果还将文化建筑如电影院,文化宫等放入步行街的话,无疑会增加步行街的活力和运营时间,而且有利于各功能单位使用者之间的转换。本书中还提到要采用小面阔大进深的布局方式,使街道的布局更为紧凑,把银行、办公等没有人气的立面隐藏起来,把这些机构搬到二层,或者把功能相似的铺面通过人口引入而搬到内部。
当然,我们首先应注意对各项功能和社会关系以及实际的优点进行评价,只有在综合带来的缺点明显大于优点时,才采用分区的方法。拿湖南大学校园的规划来说,设计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方式,将校园的建筑分散到周围的其他民用建筑之中去,这虽然符合了扬•盖尔提出的综合性开放性的观点,有利于大学生增加和社会的交流。然而在实际上却削弱了湖大这个校园的整体感,初次到校园的人甚至分不清学校的边界,对各个建筑的位置也没有系统的概念,缺乏整体的意象。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和上下课穿越街道的不便也是值得商榷的。
3.3不同空间尺度层次的划分
人的感知尺度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空间尺度,作者通过观察得出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尺度一般在20-25m之内,而对于一般的交谈则在1—3m左右。因此,如果空间的设计不具备合理的尺度层次,一味追求大空间,则会丧失交往的尺度。所以作者鼓励的是分级组团的设计思想。把一个小区分为若干组团,组团共用大的社区公共设施,而每个组团内部也有自己相应的公共设计。这样,人的交流对象也能够在层次上进行划分,避免了出门就面对大量陌生人群的尴尬。(节选)
本文来自:教育论文网 www.4s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