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官民协力保护50万处古迹besky(2013/4/19 17:09:34) 点击:
272902 回复:
0 IP:
92.* * * 随着现代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在国内遍地开花,如何保护古建筑成为一个新兴课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日前,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因面临部分拆迁而成为舆论的焦点。
作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英国同样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英国走过一些弯路,但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古建筑保护最终步入法制化轨道。
走了一个多世纪弯路
城市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工业化国家是一个普遍问题,英国也不例外。据英国古建筑保护组织“乔治亚集团”主任贝杰瑞介绍,在二战之前的150多年里,英国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有资料显示,约1/6的乡村别墅被破坏,近2/3的古建筑被新建项目摧毁。其中,利物浦的古建筑被毁现象尤其严重,大兴土木对古建筑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塔吊和脚手架成为一道另类风景线。
即便是二战结束以后,很多地方的情况也并没有得到改善。《乡村别墅的破坏》一书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记载了英格兰被拆毁古建筑的图片和历史资料,在谴责拆除古建筑行为的同时,强烈呼吁全社会关注对古建筑的保护,停止并制止拆毁乡间古楼、宅第和宫殿式建筑。
在贝杰瑞看来,年代久远的古建筑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利物浦的城市历史有800余年,大量古建筑的消失使原本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丧失了吸引力,直到2003年才借“欧洲文化之都”找回了人气。
官民协力保护50万处古迹
最近几十年,英国加大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上世纪80年代,政府设立了英格兰遗产办公室。该办公室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专门负责对全国的古建筑进行系统调查、登记和保护,同时制定了相关法律,使古建筑保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目前,英格兰遗产办公室有工作人员约2000人,遗产地的专家、管理人员和各级机构公职人员各占一半。全国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共约50万处,大到皇宫、古堡、教堂,小到草屋、拱门、电话亭,甚至电线杆。
有了专业机构的指导与管理,认定和审批工作变得异常严谨。首先是由拥有者申报任何人拥有的建筑,只要自认为有独到之处,都可以申报。经专门机构批准后,拥有者便可以申请政府拨款,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维护。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按其价值分为3个等级,处于第一等级的古建筑只能占到总数的4%左右。如果拥有者自己不上心,不愿意保护和修复古建筑,那么英格兰遗产办公室就要派人做工作,甚至提供咨询建议和维修经费。涉及到搬迁、改建的古建筑,办公室需要开展的工作更多,花费的时间也更长。伦敦希思罗机场的扩建工程曾引起过争议,结果,独立调查人举行了长达5年的听证会,才最终解决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的矛盾。
现在,伦敦旧城内几乎都是老房子。英国人认为,不能破坏古建筑,要发展请到别处去。曾经在伦敦工作、生活的范先生表示,英国人非常喜欢在古建筑里居住和工作,也非常珍视设计精湛、古朴高雅的历史性建筑。英格兰遗产办公室所在的大楼就是一座被认定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其外表保留了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的精美雕刻和鲜艳色彩,但内部做了现代化的装修处理,成为伦敦黄金地段的高档写字楼。
除了官方机构,民间组织在古建筑保护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志愿者组织,起初是为了抵制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师对中世纪建筑实行的极具破坏性的重建。如今,该协会已成为英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专业性最强的“压力集团”,让很多古建筑免遭衰落、拆毁、破坏的命运。现在,协会不仅对城市规划方有建议权,还对其起着监督约束的作用。
肯为保护下血本
英国在古建筑保护上不惜工本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500个保护区,保护的范围不仅是古建筑本身,其周围环境都要加以保护,因为如果被高楼和高速路环抱,古建筑就会失去应有的韵味。范先生回忆说,自己上班的路上就有一处女王的房产,在他的印象里,总是有人在屋外不停地维修。“或许是活儿干得过于精心细致,感觉好像一年修一次,一修修一年好不容易这边修到头了,马上又要从那边重新开始。”
除了肯花时间和精力,为保护古建筑,英国人花起钱来也不含糊。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有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博物馆由面粉厂改建而成,为了保留墙体上硕大的“波罗的面粉厂”字样,英国人竟然花费了7500万英镑,只为纪念该厂在工业革命时代对当地经济做出的历史贡献,而推倒重建则只需要花费3500万英镑。
这样的例子在英国比比皆是,有的听起来似乎有些偏执,但反映的是英国人保护古建筑的理念。正如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的创始人威廉·莫里斯所说:“这些古建筑绝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们曾经属于我们的祖先,未来将属于我们的子孙。从任何意义上来说,它们都不是我们可以任意处置的对象。我们只不过是后代的托管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