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拖延症”患者:“最后期限”才是生产力tinyhut(2019/1/14 12:22:11) 点击:
263103 回复:
0 IP:
125.* * * “拖延症”并不是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而是用于描述人们拖延的行为和状态。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近年来兴起的网络名词,因为切合现代人的生活而流行开来。“拖延症”的典型心态似乎可以用电影《乱世佳人》结尾的经典台词“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来概括。“明天”是希望的一天,是斗志昂扬的一天,也是西班牙谚语中“一星期中最忙的一天”(tomorrow is often the busiest day of a week),甚至“一年中最忙的一天”。事实上,“拖延症”的英文“procrastination”便是由pro(向前)和crastinus(明天)组合成的拉丁语procrastinus(向前推到明天)而来。这个单词的拉丁语词源和我们“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古训恰好从正反两面说明“拖延症”古已有之,中西皆然。
“拖延症”患者(procrastinator)并不一定是“懒鬼”(lazy bones),很多成就杰出者更是出名的拖延。例如达·芬奇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拖延症”患者。他的传世画作《蒙娜丽莎》画了四年,《最后的晚餐》画了三年,均远超客户规定的交稿时间,去世时手中还有五六幅作品未交付。他曾在日记中宣泄道:“告诉我,告诉我,到底有哪件事情完成了?”当今《冰与火之歌》(热播美剧《权力的游戏》原著)的作者乔治·马丁因拖稿遭粉丝频频抱怨,有媒体甚至说他“简直创下了拖延症之最”(likely setting some sort of record for procrastination)。一位密切关注马丁行程的粉丝说,他在“竭尽全力回避下一本书的写作”(he is doing everything in his power to avoid working on his latest novel)。
对不少“拖延症”患者来说,“deadline(最后期限)”恐怕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确,不少人都体验过在最后期限前灵感迸发、效率惊人的巅峰状态。《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就曾说:“我爱最后期限。我爱它们飞驰而过时的呼啸声”(I love deadlines。 I like the whooshing sound they make as they fly by)。由此看来,我们要在最后期限前完成2015年的新年决心,倒也不乏可能。